圣安东尼奥——当曾凡博在联合试训的体测中跳出超过37英寸的垂直弹跳高度时,场边一位资深球探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本届所有参选前锋的平均水平,甚至压过了部分以爆发力著称的后卫,更令人惊讶的是,完成这一动作的,是一位来自中国、身高达到6英尺11英寸的锋线球员。
“我们正在见证中国篮球新一代的崛起,”马刺队资深跟队记者杰森·古德曼在最新专栏中写道,“曾凡博正在彻底改变NBA对中国球员的刻板认知,他pa真人视讯展现出的运动天赋、投篮手感和防守多样性,让许多原本对中国球员持保守态度的球探开始重新审视来自东方的潜力。”
从“移动长城”到全能锋线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球员在NBA的形象几乎被定型为“移动长城”——从王治郅的开拓,到姚明的辉煌,再到易建联的坚持,清一色的内线巨塔,这种印象在带来认可的同时,也无形中为中国球员贴上了标签:技术细腻但运动能力平庸,篮球智商高但对抗不足,擅长低位却缺乏外线威胁。
“球探报告中的中国球员总是带着某种预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东部球队国际球探表示,“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他们需要更长时间适应NBA节奏,运动天赋达不到顶级水平,防守端可能成为漏洞,但曾凡博的出现让这些假设变得不再成立。”

曾凡博的篮球轨迹确实与传统中国球员大相径庭,16岁便赴美加入佛罗里达州的温德米尔预科学校,随后在NBA篮球学院接受训练,2021年加盟NBA发展联盟点燃队,这条完全不同于前辈的成长路径,塑造了一位符合现代篮球潮流的空间型四号位。
“他的比赛方式非常‘现代NBA’,”古德曼在专栏中分析道,“能拉开空间投三分,有出色的协防意识,转换进攻中既能终结也能发起,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中国球员中罕见的身体控制能力和横向移动速度。”
球探眼中的“非典型中国球员”
在芝加哥举行的联合试训中,曾凡博的体测数据让不少球探眼前一亮,除了出色的垂直弹跳,他的折返跑速度和四分之三场冲刺时间均排在同位置前列,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随后的投篮训练中,他在底角三分项目上保持了超过八成的命中率。
“如果你闭上眼睛,只听数据,你会以为自己在描述一位来自杜克或者肯塔基的五星高中生,”一位西部球队的球员人事主管坦言,“但当你知道这些数据属于一位中国球员时,你会立刻重新评估自己对国际球员的认知框架。”
多位球探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曾凡博的“可塑性”,在点燃队的一个赛季,他虽然场均仅得到5.1分和2.1个篮板,但每36分钟的三分出手次数达到5.8次,命中率保持在36.4%,更重要的是,他在防守端展现了从一号位换防到五号位的潜力。
“中国球员通常被质疑能否适应NBA级别的防守轮转,”古德曼写道,“但曾凡博在点燃队的比赛录像显示,他不仅能够跟上小个子球员的脚步,还在弱侧协防时机选择上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度。”
中国篮球的人才新管道
曾凡博的崛起并非孤立事件,在他身后,一批通过非传统路径成长的中国年轻球员正在进入NBA球探的视野,今年19岁的郭昊文参加了多支球队的试训,21岁的张镇麟也在美国进行特训并寻求NBA机会,这些球员共同的特点是:拥有出色的身体天赋,技术全面,且大多有在美国训练或比赛的经历。
“中国篮球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NBA国际球员人事部高级总监托尼·里佐表示,“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中国年轻球员选择提前赴美,融入美国的篮球体系,这种跨文化培养模式正在结出硕果。”
这种趋势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球员个体上,也反映在中国篮球的整体人才培养理念上,随着CBA选秀制度的完善和俱乐部青训体系的开放,更多年轻球员有了多元化的成长选择,而NBA与中国篮球的合作关系,特别是NBA在中国设立的多个篮球学院,为有潜力的年轻人提供了接触世界顶级训练方法的机会。
“姚明时代开启了中国球员通往NBA的大门,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里佐补充道,“不仅有更多中国球员具备NBA潜力,他们的技术特点也更加多样化。”
球探网络的重新布局
曾凡博引发的关注正在改变NBA球队对中国球员的考察方式,多位消息人士证实,今年夏天,至少有十支NBA球队计划增派球探前往中国,重点考察CBA联赛中的年轻球员,并重新评估各俱乐部的青训体系。

“过去,我们对中国的考察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知名球员身上,”一位东部球队的国际球探总监表示,“现在我们需要更系统性地覆盖中国的青年比赛和训练营,曾凡博证明了中国能够产出符合现代篮球要求的全能型前锋,这迫使我们扩大搜索范围。”
这种关注度的提升不仅限于男性球员,在WNBA方面,多位中国女篮球员也引起了球队的兴趣,在刚刚结束的女篮世界杯上,中国队的表现让多位WNBA球探印象深刻。
“中国篮球的整体水平在提升,他们的球员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越来越有竞争力,”一位WNBA球队的总经理表示,“我们正在认真考虑引进中国球员的可能性。”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曾凡博和其他中国年轻球员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他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从姚明到易建联,中国球员在NBA的适应过程往往充满坎坷,语言、文化、比赛风格的差异,以及巨大的舆论压力,都是横亘在这些年轻人面前的障碍。
“获得关注只是第一步,”古德曼在专栏中提醒道,“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在NBA级别的对抗和赛程中保持稳定表现,能否在不断变换的战术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对于曾凡博个人而言,他的技术短板同样需要改进,球探报告普遍指出,他需要增加体重以应对NBA的内线对抗,持球进攻能力有待提高,比赛经验也有待积累。
这些挑战并未减弱NBA球队对中国球员日益增长的兴趣,在当今NBA,国际球员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23赛季初,NBA名单中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121名国际球员,创下历史新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篮球市场之一,其球员的NBA之旅始终具有超越篮球本身的意义。
“当曾凡博在试训中完成那次惊人的补扣时,我听到一位球探小声说:‘中国的篮球基因正在进化’,”古德曼在专栏结尾写道,“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球员的评价,更是对一个国家篮球未来的重新评估,更多的球探将目光投向中国,不是因为那里的市场有多大,而是因为那里的天才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破土而出。”
随着NBA选秀大会的临近,曾凡博的命运将成为中国篮球新篇章的试金石,无论他最终能否被选中,他所引发的这场关于中国球员认知的变革,已经悄然开启,在圣安东尼奥、在金州、在波士顿,更多的球探室里,中国年轻球员的名字正被以全新的视角讨论着——不再仅仅是“有技术的七尺长人”,而是“可能改变比赛的全能战士”。